公告版位
是產業也是夢想─勤奮耕耘的寶山部落

本文摘要:八 八風災後半年,寶山村民除了產業上蒙受損失,更經歷了對家園未來方向不定的痛苦。不過,選擇留鄉重建的村民們,每個人對園子的未來,都有自己的想像和藍 圖,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從未停下腳步。( 圖/ 鄭淳毅。Tama Aziman和Cina Wuli夫婦,風災後十幾天就回到山上生活工作 )

 

前言:

雖然遭受風災嚴重打擊,避難遷移地也還沒下落,寶山部落仍有許多族人堅守原鄉,因為寶山在災前十分用心在產業發展,在自己的土地上奮鬥而不必出外漂 泊,族人莫不希望能度過災難的考驗,繼續在原鄉留存。以下為記者針對寶山的產業發展情形所做的報導,希望讓大家更瞭解這個勤奮耕耘的布農部落。

─────────────────────────────────────

寶山村的布農族人以往散居在馬里山等地,日據時代,為了日本政府「方便管理」,被遷居聚集到現在的寶山、二集團、藤枝等部落,形成現在所謂「寶山 村」的大致面貌。老一輩的人,原本以狩獵為主,後來也漸漸尋找土地開墾,種植小米、芋頭、玉米、南瓜、地瓜等作物,同耕同食,自給自足。

約在二十年前,寶山漸漸開始發展經濟作物,各戶人家都有大片園子,生產烏龍茶、野生茶、咖啡、紅肉李、水蜜桃、梅子、梨、愛玉等作物,多半賣給往來 藤枝森林遊樂區的遊客,而且頗受好評。近年來居民也常是逐漸發展觀光果園、茶園,邀請遊客來DIY體驗採果之趣,因為產品品質佳,遊客的回頭率也高,靠著 口耳相傳,打下一定的客源基礎。

八八風災之後,村民的園子大多還在,但是不少受風雨襲擊而有落果、流失等情形,令每戶人家多少都蒙受損失;藤枝森林遊樂區因道路未修好而休園,連帶讓路已經開通的寶山村也失去遊客光顧,農友們也十分擔心,水果要收成了,賣不出去怎麼辦?

將果園朝觀光休閒模式經營的綉蘭姐,支撐水蜜桃的竹架就地取材,也能搭得十分細緻;不想用除草劑,就用砍草的方式把草皮維護得整齊漂亮;道路兩旁種 上櫻花等觀賞花樹。許多客人當初是自動登門造訪,體驗採果、民宿,之後還每年再帶朋友回來。就說:「今年還有遊客來問我們,櫻花開了沒?桃花開了沒?早就 開完了,可惜之前路不通,客人無法上來」。


寶山村許多果園都朝著觀光方向經營。綉蘭姐的果園。

村子每戶人家的農地,都是從上一輩繼承的。若以戶為計算,每戶人家最少都有十幾甲的土地,再往下分給各個成家立業的兒女。老人家說,分家的時候就用 抽籤的方式,兒子和女兒都分得到。祖先辛苦爭奪開拓的土地,傳承下來,大家都小心翼翼的接手,用心經營呵護。二集團部落的Eliya說:「繼承下來的地, 一定要弄得漂漂亮亮的。」


貴英姐(上)的咖啡園(下)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與草木共生。她說,種到第三年的咖啡,終於可享受到成果、準備採收時,就遇上八八風災。不過貴英姐沒有氣餒,採訪隔日,卡車就運來了咖啡樹苗。原來她準備把空置的地也種上咖啡,再一次挑戰。

杜家的園子佔滿了山頭,茶樹果樹種滿了十幾甲地,分別交由七名子女經營。現在是採茶時節,杜家老媽媽每天爬陡峭的山壁採茶,沒有荒廢農務。不過他們 也擔心,農路如此陡峭崎嶇,等到水蜜桃產季,嬌嫩水蜜桃放在車上一路顛簸出農園,恐怕就不能賣了。藤枝森林遊樂區休園後,寶山村少了很多遊客,往年專賣給 遊客的水果也可能銷不出去。

精耕高山烏龍、粗放野生茶,各具特色

寶山村每戶人家的園子,都各有特色;以茶葉為例,主要有高山烏龍茶、野生茶,耕作經營的方式都不相同。

種植寶山高山烏龍茶的阿聰哥,是寶山村的女婿,與妻子一起經營海拔1350公尺,約有三甲地的茶園。兩人的園子在寶山村附近的美崙山上,有自己的茶廠,就地培製採收的茶葉。一年春夏秋冬四收的高山烏龍,一次可有一千多斤的收成,每次收成都需要約十個晝夜不眠不休的工作。

他們表示,自己的茶葉品質、口碑都不錯,十多年的經營也已經有穩定的客源;上一季的已經賣光了,四月將生產的春茶也早早被老客人訂購。

當初在製茶時,因為不小心「放過頭」而無意間發明的「老茶」,意外受到一些遊客的欣賞,漸漸做出了口碑。因為需要長時間放置才能製成,每年,阿聰哥 都會從收成的茶葉中,留下二十斤左右,專門用來製作「老茶」。談到自己的老茶,酷酷的阿聰哥此時不無得意之色:「還有日本、美國的客人,來訂我們的茶。」

風災後,兩人的茶園也受到風雨侵襲而蒙受不少損失。九月初,往寶山村的路部分搶通,兩人即揹著汽油(供發電機、車子使用),走上七、八公里的山路,回到山上整理被風雨摧殘過的園子。「整理了好久才整理好的。」茶園女主人鳳蘭姐做出了一個「真的整地到腰痠背痛」的表情。

經歷過損失的心痛和重整的艱辛,兩人的茶園看來已經重上軌道,正在除草準備迎接四月分的春茶採收,八八風災帶來的災害和後續的生活安置變動,看來一點也不影響兩人維護茶園如昔運作的努力。

1
阿聰哥在茶園裡泡茶招待訪客。他表示每季產出的茶,早早就賣光了。


阿聰夫婦的茶業常常參加比賽奪獎,客廳懸著的「特等獎」匾額。他們笑說,「獎太多了,小小的就不要掛出來了」,對自己的茶葉非常有自信。

洪政雄大哥本是軍人,退伍後就回家經營茶園。父母將土地分給他們一家九個兄弟姊妹,他分到了一座特別的茶園–長有「自己冒出來」、非人工種植的「野生茶」。

野生茶樹看起來至少都有四、五十年樹齡了,並非先人刻意種下的,是自己野生野長出來;也有人說是日據時代日本人在這裡種植的;但也只是有此一說,真 正的來歷目前還不清楚。「老一輩的人不喝茶,都當一般的樹,長出來就砍掉,根還留著……」洪大哥說,一直到父親那一輩,有一天平地朋友造訪,才指出來「你 們怎麼有茶樹?」

與人工種植的高山茶整齊排列、高度齊膝不同;野生茶到處野長,個頭比人還高。因為這樣,採摘十分費時,必須將枝條一一扳下來採收。而將近三甲的地, 也只有約一百棵的茶樹。他說,這樣的茶因為產量稀少,每年只能產160斤左右,單價很高,一斤可賣到3000元,如果是手工製茶就更貴了。

因為是的野生的,管理上也都採用最自然的方式,不噴灑農藥,除草都使用人工進行。雖然比較費時,但是他說,還是要讓買茶的人喝到天然健康的茶葉。

野生茶的單價雖高,但產量實在太低,洪大哥已經在茶園中另外種下人工栽培的茶樹,不到一甲地就能種滿八百棵,打算好好經營這片剛接手了兩、三年的茶園。

從父輩手中接下土地的洪大哥說,既然已經分到了,就要好好珍惜。「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有的人一心想要往城市發展,他的心已經不在山上了。但是有的人會想說,不管怎麼樣最後還是要回來、要回到這裡的。」

未來,他希望延續災前鄉公所已經在幫忙打廣告的「野生茶」推銷,讓更多人知道這種他口中「和一般的茶葉喝起來不一樣」的寶山特有野生茶。

3
洪政雄(左)本來是職業軍人,退伍後決定帶著老婆孩子,回到家鄉的茶園務農。(右)洪大哥開著四輪傳動車,往返在碎石滿佈、坡陡彎險的農路上。他表示,風災後主要道路搶通了,但還是有很多農路只是搶修完成而已,不是正式的道路,相當難行。


洪大哥示範將野生茶的枝條扳下來採摘。野生茶的枝條很柔韌不會斷折,但這樣的採法非常耗工耗時。

有機概念的果園,與土地共生

部落裡被大家稱為阿珠的陳秀雲,與先生一起經營五甲的園地,上面間雜種植了茶樹、水蜜桃、紅肉李、甜柿等果樹。十年前,阿珠姐從老一輩人手中分得這塊土地後,決定回到家鄉務農。除了用心培育的水蜜桃種出成果,讓她很有成就感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喜歡山上的生活啦。」

不同於一般農友使用農藥和化肥的慣行農法,阿珠夫婦很早就開始研究如何用有機方式栽培,水蜜桃,能不噴藥就不噴藥,除草也用人工的。「別人都會說我 們哪,園子草那麼多,看起來很亂。」、「為什麼不用除草劑,就不用三個月就拔一次草啦。」阿珠說,拔草要請工人,成本較高。而關於園子「雜草看起來很 亂」」問題,她笑說:「我是不覺得啦,只要不要高過樹就好了。」她說,一開始堅持了,就要堅持下來,對果樹、對土地都比較好。

經過多年來的經營,並用心培養客源,阿珠的果園種出成果,為她帶來好口碑和不錯的收入;附近有果園的人家,這幾年也漸漸接受她的作法,開始跟著不噴灑除草劑,改為人工除草。

「一方面,是真的果實口感會不一樣;還有,樹的年齡會比較長。」阿珠說,比如水蜜桃,一般有十到十五年的壽命,如果常常噴藥,可能八年左右,樹就會 漸漸枯萎,結出的果實也會逐年減少。「最主要的,是真的對土壤比較好。」阿珠最後強調的,是她使用有機農法的初衷–能夠好好的保育土壤和生態。「像是螢火 蟲,現在(在園子裡)都看得到喔。」

風災前,阿珠在藤枝部落有一個店面,往來藤枝森林遊樂區的遊客目前在二集團的參來到園子的客人,本著交朋友的心情以誠相待,不厭其煩與客人分享繁複 的獨門青梅的作法、自己的茶葉被訂購一空,就推薦客人到部落其他人家那裡買茶;吸引了固定的老主顧,也在口耳相傳間穩定增加客源。「最重要的是真誠待人, 他就會帶一堆朋友來。」

阿珠在八八風災之前,被大家推選為水果產銷班的班長。雖然在風災後上任,目前在大家生活都還未定向的情況下,無法有所作為,不過她已經對未來得寶山 的果園有概略的藍圖。「主要是想大家和我一樣,用有機的方式去做。水果很多的時候(指產季),就會有活動,水果祭之類的,把我們(寶山)推出去。」


新上任的水果產銷班班長阿珠,介紹自己的農園和栽培方式。


果園上覆著長短參差的雜草,坡地上的老樹,阿珠說「那是我們刻意留下來的。」她分享「草不要除得太乾淨心得」:留下的雜草可以保濕土壤、當成幫忙抓土的植被;有了雜草搶地搶養分,果樹才會在競爭環境中,長得更健康更強壯。


阿珠在園子附近養羊,她說「養好玩的啦」。不過羊可以幫忙吃草,羊糞也能當成堆肥原料,算是很有貢獻。

親手打造木屋,屬於自己的家

而不同於年輕人積極的經營推銷產業,部落中受尊敬的老人家Tama Aziman和Cina Wuli夫婦,在美崙山上一片園子裡經營自己的果園,或者更應該說,「家園」。

從二集團部落的農路駛向美崙山,經過一片幽涼竹林,眼前就會出現夫婦倆人用心經營的果樹和小木屋。兩位老人家從八八風災撤離下山沒多久的時間,就決定回山上住,此後就沒再下過山。

Dama Aziman說,住在剛撤下時的安置地點,「有吃有睡,晚上吹冷氣會感冒。」接著聽說將要把大家移置到陸官營區,看來山下安置的日子似乎不會太短,老人家 馬上決定:「我們一看不行啊,我們就說我們要回山上,我們就回來了。」沒電就去買蠟燭、沒水就接雨水,自己挖地瓜採野菜,吃國軍送來的泡麵度日。


Tama Aziman和Cina Wuli,雖然上了年紀,仍然勤勞耕作。兩人在八八風災後只撤離了十多天,就回到山上生活和工作,沒有再下來。

Dama Aziman說,小木屋是自己蓋的,用的是自己造林種植的杉木,花了五、六年時間才完成。現在雖已有差不多十年過去了,木屋外觀仍保持嶄新潔淨,原來每年 都會刷油保養。Cina Wuli指著屋子旁邊的空地說,這裡原本種滿漂亮的海芋,可惜八八颱風後沒有水澆灌,都死掉了。

房子附近,種植了水蜜桃和梨樹,Cina Wuli說,他們沒有請工人來幫忙整理園子,自己下海勞動,「當做運動。」種出來的水果,也都是孩子帶朋友來參觀、體驗採果,然後朋友再帶朋友來。

夫婦倆人在山上住在自己的木屋裡,一面勞動當運動,一面經營自己的生計。屋子後面空出來的地,Dama Aziman笑說,很想蓋民宿啊,「只是沒有錢。」

老人家說,年紀大了還是習慣山上,「如果去永久屋,再回來山上的園子工作,好像遊覽一樣。」雖然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可能會因為其他的考量而離開,但他只會決定留在自己的園子裡。


Aziman和Wuli夫婦親手建造的木屋。外面種滿了花草,外觀每年都「塗油保養」,還維持嶄新的樣子。


廚房也用心的佈置。廁所的圖案是孫子的傑作。Cina Wuli說,孫子放假時,都會來找他們,在這裡住一段日子。

持續注入活力的產業

寶山村近三、五年來,特別有許多軍公教人員,或在外工作的青、壯年,選擇回到山上務農。除了為退休後的生活另尋生計之外,大家共有的一個觀念,就是 先人傳到手上的園子,一定要整理得漂漂亮亮。這些經營者交流最新的農業技術,並分享客源、相互帶動。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園子經營方式都不同,但都用心規劃管 理,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和觀光產業。

因為靠近藤枝森林遊樂區,不少人都往觀光果園的方向規劃自己的園子。有的人本來已有經營小民宿,只是外界知道的不多,也正摩拳擦掌準備打造觀光民宿。

「我是覺得,我們寶山這幾年要起來了,只是剛剛好這次風災停頓下來。」曾經擔任過社區發展協會幹部的Eliya如此表示。Eliya曾為二集團部落規划水果攤位,銷給遊客,創造不錯的銷售成績,近年也開始動手經營自己的園子,希望成為觀光果園。

八八風災後的半年來,寶山村民除了產業上蒙受損失,更經歷了對家園未來方向不定的痛苦。不過,選擇留鄉重建的村民們,每個人對園子的未來,都有自己的想像和藍圖,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從未停下腳步。

寶山村的二集團部落。八十戶留在原鄉的村民中,有六、七十戶聚居在這裡。儘管受到風災當下的經濟損失,以及災後因重建政策不定帶來的困擾和打擊,居民們卻沒有停步不前,依然每天為了家園辛勤勞作。


寶山的茶園。園主人花了大筆經費裝設灑水裝置,就是為了克服旱季缺水問題。


持續努力鑽研新農業技術的寶山農友。阿沙古的園子裡,水蜜桃枝條呈完美的橫向發展。同行婦女說,這是最新的壓枝技術,用竹子就可以達成,是之前農會觀摩的結果,回來後馬上動手做。枝條往橫長不往上長,會讓採收工作便利許多。

山城花語美好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荖濃縱谷的世外桃源:老杜的水蜜桃

本文摘要:杜 水秋,布農族,朋友們叫他老杜,族人叫他阿將。老杜採有機農法種植水蜜桃、梅樹、紅肉李......問他水蜜桃甜不甜,老杜答:「甜不甜要你們說,不是我 自己說!」但,答案其實已經寫在老杜的臉上,那是一種難以掩飾的驕傲笑容。( 圖/ 大我文創工作隊。老杜的水蜜桃 )

 

杜水秋,布農族,朋友們叫他老杜,族人叫他阿將。

老杜的農地位於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八八災後,勤和村的聯外道路雖已暫時搶通,卻仍有一大段行經荖濃溪溪床的便道崎嶇難行,佈滿泥石。雨季到了,只 要一場雨,隨時都可能交通中斷。老杜和部分族人仍守在勤和部落,不想搬到杉林鄉大愛村,他們還想在這兒繼續務農、打獵,不僅因為這兒是他們賴以為生的土 地,還因為這是他們的家園。

老杜的田就座落於荖濃溪東岸的勤和台地,東倚玉山餘脈的斯拉巴庫山,隔著荖濃溪往西遠眺,對岸是他果晏山。這是個群山環繞的世外桃源。無論清晨、正午、夕陽,隨著光線的位移,都可看見南台灣最美麗的陽光與最翠綠的植物在這兒共鳴,這是一場視覺饗宴,大自然的協奏曲。

老杜採有機農法,種植的作物,算起來至少十幾樣:水蜜桃、梅樹、紅肉李、黃肉李、檳榔、茶葉、肉桂……除了這些,老杜還想養土雞。以水蜜桃而言,非但不施農藥化肥殺草劑,老杜和妻子艾珍(泰雅族)得自己除草施肥,主要的肥料是老杜從平地的蔗農那兒要來的甘蔗皮。

四月開始,先是採梅,接著採水蜜桃,問他水蜜桃甜不甜,老杜答:「甜不甜要你們說,不是我自己說!」但,答案其實已經寫在老杜的臉上,那是一種難以 掩飾的驕傲笑容。其實,已有不少平地人跟他訂購,有位六龜的女性公務員,先是訂了兩盒,吃過之後,緊接著又訂了十七盒。水蜜桃到底甜不甜?答案,其實也寫 在消費者訂購的數量上。

其實,老杜也夠謙虛。三年來,他從嫁接水蜜桃開始,不斷摸索改良的方法。該留下多少枝葉果實,才不致於吸掉果樹的養份、同時保有水蜜桃的香甜?該施加何種有機肥才能讓果實保有最鮮美自然的味道?……老杜笑著說,他還在摸索,但他敢保證,一定一年比一年好!

從老杜的果園遠眺,對面的群山是他果晏山,越過他果晏山即是甲仙,楠梓仙溪縱谷。

勤和台地的夕照。

夕照下,樹上的水蜜桃。

老杜與妻子艾珍正在採收水蜜桃。

果園裡停放著一台橙色小推車,裡頭裝著甘蔗皮,此即桃樹的肥料。

老杜家的小黑貓。

清晨六點半,老杜家旁邊的產業道路。圖右是老杜栽種的肉桂樹。

老杜的水蜜桃,預計到五月中旬採收完畢。

如果你來到荖濃溪谷,不妨到老杜的果園走一走。

如果你想看看南台灣最美麗的陽光位移,享受一下光合作用,

不妨來個半天,起碼看看這兒的夕照蒼翠。

如果你也想嚐嚐老杜的有機水蜜桃,請打老杜的電話:0975-237-736

來自荖濃溪縱谷最偏遠、也最鮮甜的水蜜桃,宅配到府!

一盒 12粒,350元,用宅急便,運費外加,請大家打電話跟老杜先生!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山城花語美好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季芭樂的問題

春季芭樂的生產季節終於到了尾聲,壓力也可以紓解了。如果早知道事情會是如此,我會選擇放棄生產這季的芭樂。就因為大家認為芭樂是整年度都有的水 果,明知道這一期的芭樂品質並不好,但為了大家的「認為」我打破以往的堅持,卻得到慘痛的教訓,這讓我開始思考要繼續以人定勝天的努力克服困難,還是回歸 順應自然的循環呢???

從開始種芭樂以來從沒有如此身心俱疲過,眼看著芭樂一顆顆成熟,而消費者卻反應不甜品質差,使銷售受到嚴重打擊,很想寫部落格說明原因,但幾次提筆 卻很沮喪又放棄了,是我不願意說明原由嗎?非也,只是覺得用說明取得消費者認同而增加銷售量並非我寫部落格的原由,所以這段期間壓力很大,直到已經到了尾 聲才願意說清楚、講明白。

990409beaguaDSC069-300
芭樂有自己的生理週期,希望大家瞭解。

芭樂的季節性

大家都知道春節之後,芭樂的價格一直在低檔徘徊,為什麼價格如此的低,其原因為:在大家的認知裡芭樂是整年度生產的,因為市場上幾乎整年度都可以看到賣芭樂的攤位,所以消費者認為芭樂是沒有季節性的水果,這其實是錯誤的認知。

芭樂是植物當然有它的正常生長季節,春天萌芽,夏天開花,秋天收成。這就是植物正常的自然循環,如果不做人工調節,芭樂正常的收穫期為8月到10 月,這期間的產量最為豐盛,品質也較為穩定,尤其是10月到2月因為是旱季,雨水較少,芭樂的品質非常好。這是自然條件下生產的結果。

但是農民實在太聰明了,發現只要剪枝做人工處理,芭樂也會開花結果的秘密之後,農民開始作產期調節,讓生產不再集中於8月到10月,農民基於自己的 時間管理以剪枝做產期調節,市面上就出現了整年度都有芭樂的現象,這樣也混淆了消費者的認知,進而要求整年度都可以吃到芭樂的需求,這是超出自然法則的, 當然在品質上就會有差異性。

此話怎說,就拿春季的芭樂而言(也就是三月採收的芭樂),三月是大地萌芽的季節,多數的植物在春天會萌芽開花以傳宗接代,所以植物會將大部份的養分 供給給春芽,若此時果樹上還有果實,養分就會失衡,果實也會提早成熟,果實品質在甜度、脆度上會較差,因此春天的芭樂品質大部分都不好,價格當然有影響。

有機農的為難

若能用化肥加強其品質就會將差異性拉小,但是有機沒辦法用化肥加強品質管理,只能用天然資材,可是其效果緩慢,這也是有機農民相當無奈的事情。因此若有機的消費者也想整年度都吃到芭樂,應該也要接受這是自然條件下的結果,我們也無計可施。

但是消費者不瞭解,認為品質不好而無法接受。當然花那麼多的錢買到不好吃的東西,消費者也會感到很冤枉,我們也可以體會,所以有機農民要讓消費者瞭解自然的運作法則,若消費者也能接受才能達到雙贏,否則只有兩敗俱傷而已。

最近我一直有個疑惑,到底有機產品是要以何角色出現?好吃?漂亮?安全?生態?若這些問題無法一一得到時?又要以何種為優先考量呢?它常困擾著我, 我一直堅持要用接近自然的耕作方式耕作,但在生技技術日漸成熟,相對也提升了有機農民在產品上的品質時,我還堅持生態耕作卻讓我吃盡苦頭,萌生放棄務農的 念頭,我的有機耕作真是一條漫長而充滿荊棘的道路啊。

DSC06966-360
希望芭樂樹能夠真的自然成長,還是吃點營養品呢?不同的堅持有不同的價值。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更多農友的栽培心得,請點選這裡)

山城花語美好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我寫過一篇報導勤和月季的文章 
2010/02/15 19:49

88之後,村民面臨的困難比起我們"山腳下"的鄉民還要艱辛的多!!很多朋友在關心協助,希望我們能帶給他們一些溫暖,更希望 他們的農特產品產出時(真的很值得推廣喔!)大家能多多宣傳好東西^^

轉貼自

http://dawogroup.pixnet.net/blog/post/8251828

  • Jun 14 Mon 2010 10:51
  • 《我不只是一個人》作品7號:勤和部落篇

  • 分享: MURMUR facebook PLURK twitter Del.icio.us

    文/黃新高(大我文創 製片/編導) 

    觀賞HD高畫質:http://vimeo.com/12484541

    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位於荖濃溪上游的斯拉巴庫山,南橫公路劃過勤和村與勤和台地。 

    八八風災第一至三天,村民集中在活動中心避難,直至聽聞堰塞湖即將潰堤,眾人扶老攜幼遷往勤和台地的曾家避難。曾家有三層樓,是台地上規模最大的民宅,屋後有塊以鐵皮搭起雨遮的近百坪空地,是農忙期水果裝箱的場所。曾家女主人曾顏秀雲回顧,風災第三天,全村村民近兩百人湧至曾家避難,老人家睡屋內,餘人以紙箱鋪地擠在空地的雨遮下,曾家炊食供應村民,前後共三天,爐火從沒間斷過。 

    杜水秋回顧說,災後第六天,村民相繼從勤和台地被直升機救下山,但因運送路線不同,家人一度失散,最後全都集中至陸軍官校營區。陸官安置期,村民們對風災餘悸猶存,且掛念著家鄉的災情,人心惶惶,但因族人們團聚在一起,給了彼此安慰與鼓勵,臉上也逐漸有了笑容。有幾回,他們晚上聚會時的說笑聲還驚動了營區的衛兵… 

    杜水秋是布農族老獵人,亦是布農傳統文化的推廣者,不僅創辦了「布農薪傳藝術團」,更曾將勤和居民的反荖濃溪行動與部落的小米收穫祭結合,藉以凝聚族人的向心力。在勤和村被判定為必須遷村重建之後,他反對遷村,主張原地重建,他說“就算要上天堂,也要從祖居地勤和出發! 

    杜家世居勤和五十多年,在勤和台地上有片三公頃的果園。他的兒子杜豪盛(安達列)是桃源國小四年級學生,活潑好動。陸軍官校安置期間,他最擔心的是留在山上的土狗小黑,兩個月後返家發現小黑不但活得好好的,還生了小狗,安達列開心極了! 

    去年10月,勤和人耐不住思鄉之情,陸續踏上返鄉之途,他們笑說自己終於退伍了。杜水秋和曾村長皆是第一波返鄉的村民,那時道路尚未完全搶通,車只能開到高中村,他們只好揹起行囊徒步而行,不到十公里的路程竟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如今,他們如常務農、生活。這天,八名孩童跳上杜水秋的貨車一路從桃源國小回到勤和部落,沿途盡是斷橋、崩塌的山路、以及險峻的斷崖。公車至今仍停駛,村民只好自行接送孩童上下課,他們採機動互助的方式,誰有空就去接回村裡所有的孩子。 

    勤和村人因遷村的問題分裂成三派:有些人想住進永久屋;有些人主張至六龜的囉囉埔一帶蓋中繼屋,杜水秋等人則認為沒遷村的必要,只需在勤和台地蓋避難屋即可。我們訪問了村長曾正勝和數位村民,曾村長跟杜水秋一樣決定留在勤和,他對於想遷至永久屋的人表示尊重,但對村人因遷村問題導致感情分裂感到憂心與難過。但事實上,勤和人過去一向很團結,曾村長憶起風災初期村民患難與共的表現時,更覺不勝唏噓。 

    杜水秋帶著我們進入台地深處的「舊勤和」,荒煙漫草間,石板堆疊而成的地基仍清晰可辨。杜水秋解釋,祖先並非不曾遷徙過,自從布農人取代南鄒族入主桃源一帶至今,大大小小的遷徙至少有四次,最後一次是民國六十年初南橫公路開通後,族人從「舊勤和」遷徙至現今的勤和村(南橫公路兩側),但歷來的遷徙,族人總是保有自己的獵場與傳統領域,那是布農文化傳承的基礎。杜水秋於八年前籌組了「布農薪傳藝術團」,讓族人的歌聲得以傳唱下去;2005年,族人在勤和部落年舉辦了小米收穫祭,那場祭典同時是勤和人抗議荖濃溪越域引水的誓師大會。 

    杜水秋說,勤和部落一向好山好水,從來沒有什麼土石流,近年來越域引水工程的不斷爆破,鬆動土質,或許正是肇致土石流發生的元凶。 

    杜水秋一直有個念頭,就是仿效2005年的反荖濃溪越域引水行動,再次以部落的傳統祭儀來團結族人。他會落實這個想法嗎?即便祭典辦成了,村民又能對遷村的問題協商出一個共識嗎?分裂的勤和人,在未來的日子裡,究竟會走上什麼樣的重建之路?未來的桃源,又將會是什麼樣的面貌? 

    四、五月以來,勤和人開始農忙,先是採梅子,接著是水蜜桃、紅肉李、黃肉李……布農族傳承中的獵人精神與獵人文化,讓他們依然篤定的在自己的家園繼續求生存! 

    aflute611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龜余師姐手工精緻---山薑黑糖是被我所喜愛的養生糖果之一,被協會的人員戲稱是台灣巧克力,口味上有著六龜高海拔的山薑的辣度、又有嚴選的台灣黑糖甜味,2種結合保證會讓吃過的人還想再吃。經由實地參觀於師姐的製作流程,深深的感到她對純手工的堅持,和對天然有機的山薑、黑糖的嚴選是山薑黑糖好吃的原因。

     

    原料:六龜高海拔山薑、精選台灣黑糖

     

    做法:包括收冬至後的山薑(薑成熟度才夠)、洗薑、切塊、打成泥漿、下鍋和黑糖細火熬煮、依經驗調整糖的稠度(不超過15%)、起鍋、裝盤冷卻、切盤、包裝...等一連串的手工過程,才有一塊塊養生美味的山薑黑糖

     

    (上圖:嚴選冬至後的六龜高海拔山薑)

    (上圖:洗薑過程)

    (上圖:山薑黑糖成品)

    P.S 黑糖小提示

    黑糖的好處:黑糖是一種未經提煉的純糖,含有豐富的核黃素、尼克酸及錳、鋅、鎂等微量元素。女性在生理期食用黑糖,目的是讓經血排出比較順,促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適合生理期前後飲用。


    食用方式

    1.可直接使用。

    2.沖泡熱開水飲用(100CC加一塊黑糖塊)


    聯絡方式 : 余淑嬌(於師姐)  聯絡電話:0932-882602 


    山城花語美好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人說要給他們魚吃;有人說不如給他們釣竿教他們抓魚;有人說給了釣竿卻沒有魚可以抓,其實,復育魚源才是最重要的,可是那是最緩慢最辛苦的。」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李懷錦如此形容災區重建

    災區農業如何重生?

    六龜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都是務農,這裡是有名的金煌芒果發源地,還有可口的蓮霧行銷全台灣,八八風災過後,許多農民的土地損失慘重,雖有津貼慰問,但微薄的金額根本不足以支持農地的重建。荖濃村的一個阿伯說,他房子沒倒,也沒被水淹,更算不上政府定義的災民,但土地卻被沖毀大半,因為像他這樣的農民太多了,政府對於這種情形根本無能為力,也沒有對應政策,他想乾脆放棄耕種。

    農會有一筆針對農業重建的經費,藉此開了許多有機農業產銷班,報名踴躍。但許多人上完課後,仍對未來茫然;即使對於有機農業充滿嚮往,但是水果要做有機本質上就很困難,做了也不知道成功率是多少。即使成功了也不知道銷路在哪裡,一切的變數都讓農民心有餘而力不足,義賣和重建並沒有必然和持久的關係,消費者愛買災區農產的心態很快就會隨時間而逝了,那接下來的生活又該如何呢?

    道路搶通之後?

    六龜鄉沿著荖濃溪畔發展,八八風災來時,所有連接溪畔的重要橋樑都被沖垮,所以鄉內最快速也最顯著的重建工作就屬沿著河堤而建的便道了。新鋪的柏油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亮,這些便道在乾涸期當然通行無礙,但是當地人害怕的是雨季一到,這些路恐怕還是非常容易被淹沒、消失。

    每每詢問鄉公所何時會有正式的橋墩,主管機關卻從未有明確的答案。致電多家承包公司,想知道各路段的完成期程,對方也總是語焉不詳地含糊帶過。風災時,被大水沖刷而下的砂石依然佔據著河道,砂石車一輛輛地在河床上載運砂石,疏濬的時程卻被精準地控制著因為,要維持市場上的砂石價格,就不能太快把泥沙都運到市場上,遠方有更大的利益糾葛在操控計算著。

    疏濬與砂石利益之間的糾葛,恐怕仍是難以言明的問題。上圖攝影/廖建瑋,下圖攝影/鐘聖雄

    危險區域劃定的弔詭

    即使主要縣道都修復得差不多,但是鄉道卻還維持災後的模樣,只是被卡車勉強壓出一條平路。

    被鄉道連接的不老溫泉觀光區位於新發村,剛好在新開部落路段的後面。新開部落風災時遭土石掩埋,因而上了各媒體頭條,但除了新開部落外,新發村大致 上並沒有太大的災害。半年後,新發村成為是否該畫定為「特定區域」的爭議點,因為討論未決,所以修路工程乾脆全數停工,鄉道全部維持原狀。

    由於道路行駛不便,沒有旅客上門,業者沒有生意,許多在飯店餐廳工作的當地人眼看馬路不通,必須外出找工作,因此萌生搬入平地永久 屋的念頭,重新開始生活。然而,這些人往往因房屋並未損壞,所以不符合申請永久屋資格,而唯一入住永久屋的入場券,就是原住處被畫定為「特定區域」,所以 在原鄉沒有資產的,反而渴望被劃入特定區域,這樣就可以換得一棟大愛村的房子

    但對於業者來說,被畫為危險區域等於是被斷了生路,政府不可能再撥經費修復「特定區域」道路,只希望將特定區域內的人為活動降到最低。許多世代經營溫泉的業者將畢生的積蓄,全部投資在旅店或山莊上,要放棄所有資產實在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業者們聯合起來,堅決反對特定區域劃定

    業者和當地人各持立場引爆衝突。最後雖然因為業者的施壓,使得特定區域畫定政策有所改變,道路的修復也產生契機,但當地人分歧的意見並沒有獲得消解,觀光業的重建更是遙遙無期

     

    通往新開村的道路(攝影/廖建瑋)

    不老溫泉區蕭條的街景(攝影/廖建瑋)

    觀光是其他產業的火車頭

    反觀寶來村同樣以溫泉聞名,也同樣面臨劃定「特定區域」的爭端,但經營有成的寶來社區發展協會,在這次災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及時團結、整合在地意見,讓當地人共同想像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下去。寶來原本就是交通部推廣觀光的重點,比別的地區享有更多行政資源,他們決定不放棄這塊土地,有志一同地否決了「特定區域」的劃定

    寶來村的觀光資源較新發村豐富,夏季時有熱門的荖濃溪泛舟,冬季有竹林休閒農業區的賞梅季,又在南迴公路的重要幹道上,旅人總會在此歇腳,所以各種 產業,都因為觀光客的光臨而有了收入,農產品也更容易賣出。當地人明白「觀光帶動其他產業」的道理,所以都想要在這塊土地上繼續生活。

    社區發展協會暫時轉為重建協會,每週四大家聚在一起開會,分享資訊和討論議題。即使荖濃溪面目全非,泛舟幾乎不可行,山區的道路也柔腸寸斷,但是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對未來感到樂觀,很多業者甚至已經接到老顧客的預約電話。

    寶來的泛舟中心(攝影/廖建瑋)

    寶來地區山巒處處崩塌(攝影/廖建瑋)

    儘管寶來已有共識,要重振過去觀光榮景,但相關交通、行政資源能否配合,仍值得持續關切。圖為仍陷在土石堆中的新寶來飯店。攝影:鐘聖雄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的目的

    究竟是趕快給魚餵飽他們重要,還是為他們上課,教給他們很多技術再讓他們自求多福?

    每個人都想要多吃魚,但卻很少人發現魚園有損毀,需要精心復育才會回到原來的狀況。李懷錦說,面對各個社區複雜而沉重的問題,他認為重建工作最重要的還是回到每個人身上,畢竟,災難只是更放大了原本就潛藏的問題罷了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希望,各個村落都可以因為這次的災難而活絡起來,能更自主地思考社區的未來方向。每週出刊的「荖濃溪望」就是一份讓居民看見彼此的社區報紙。

    當然,路還長著呢。

    (本文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學生、大學新聞社成員)

     

    山城花語美好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縣六龜鄉的農民,災後組了一個有機農業產銷班,產銷班成員有二十人,從三十幾歲到六十幾歲,年紀都不小了,居然又回到教室上課,在王坤煌班長的 帶領下,從有機農作到農產加工,他們不斷學習、研發、交換經驗、切磋技藝,他們一向是各自耕作的小農,有各自的經驗,對未來也有各自的想像,以有機農作而 言,有人想種蓮霧,有人想種芒果、苦瓜、水蜜桃……等等。

    宋建華先生只有三分地,他的農地緊臨荖濃溪畔,八八災後河岸掏空,差點波及他的農地,如今,往河床遠眺,他的農地就在斷崖邊。宋大哥的三分地都種蓮 霧,也搞嫁接,嚐試著想研發出新的蓮霧品種,樂此不疲。他也想嚐試有機耕作,但宋大哥說,根據有機農業的生產經驗,平均一分地就得花上三、四十萬,而且得 經過三至五年的土地復育才通得過驗證,對他而言成本太高,成本高就是風險高,他難以負荷。

    對於許多像宋大哥這樣的小農而言,有機農業的確是一條遙不可及的路,未來能否成功,沒人能夠保證。阿坤班長也明白這些農友的心情,他不斷找人來上 課、不斷在絕境中尋求生路,後來,在旗美社區大學的協助下,他們開辦了新課程,進行農產加工的學習和實作。對產銷班的農友而言,有機路迢迢,農產加工則不 失為過渡時期的一條出路。

     

    觀賞HD高畫質:http://vimeo.com/11490485

    台灣的一般農家,對所謂的「農產加工」,其實一點都不陌生。常見的菜脯、鹹蛋、高麗菜乾、辣椒醋、甚至肉粽、年糕,本來就是傳統農家嫻熟的農產加工 技藝,只是,以前一向做來自己享用或分送親友,鮮少拿來交易,對於口感或外表未必未必那麼重視,如今要把它們做成商品,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作為商品用的農產加工品,得注重食品安全衛生、得重視消費者的口感習慣、得留意包裝與行銷,一旦上綱到這些細節事務,農友們簡直一個頭兩個大。

    但,既然事關生存,他們只能硬著頭皮進行到底,只見他們上課時不斷抄筆記,偶爾私下交談溝通心得,他們無非想從專家或老師那兒學得較為科學的經驗,讓嚐試錯誤的歷程縮得越短越好。

    產銷班的農友們,有人想做酵素,有人想做梅醋、梅酒、檸檬酒……等等,因著不同的想像,就有不同的歧見,他們如何克服這些歧見才能讓產銷班繼續走下去呢?

    經過耗時且反覆的磨合、討論,他們們暫時找到一個共識,他們打算成立一個共同的銷售平台,而不是成立一個共同品牌──每個農友可以生產各自的加工 品,藉由建立生產履歷來各創小品牌,各自擁有不同的產品風味、並為各自的產品負責,阿坤班長則負責為產銷班建立共同的銷售平台,為農友們設計標籤與包裝, 把農友們的產品銷售出去。

    四月底,大我文創的攝製組回到六龜拍攝時,農友們已有各自不同的實作心得──阿甘姨的水果醋,微甜中帶著水果香,水果香這三個字簡直是阿甘姨的驕 傲,讓她笑得差點合不攏嘴。宋建華大哥的梅醋梅酒已經「秘密」研發兩年多,今年又從台東買進百餘公斤的青梅重新試一次,我們直誇好喝,他直問:真的嗎真的 嗎?嘴角卻掩不住半月形笑意。

    尹立中、張碧雲夫婦的秘密武器就更多了:梅酒、檸檬酒、橄欖酒……我們每品嚐一樣,他們總是急問:好不好喝好不好喝?至於悠遊山城的羅新蘭大姐正忙著做鳳梨酵素,她帶著商場員工對著一顆顆鳳梨洗洗刷刷,不忘對我們解說:連皮一起做才好,所以一定要洗乾淨……

    這群熱情的農友總會塞個幾瓶或幾包他們的產品給我們,叫我們帶回台北讓其他的夥伴嚐嚐,最後,攝製組終於說出自己的心得總結:我們這不叫拍片,而叫打家劫舍。農友們聽了,總是哈哈大笑。

    琳瑯滿目的各種農產加工產品,我們嚐來總是份外清香,只因我們知道,這每一樣,不僅是這群大哥大姐們的求生之藝,還是他們一生的血汗與生命。台灣現有的政經體制無法償還給農民的公道,六龜農友們正用自己的雙手點點滴滴的掙回來。

    產銷班農友們研製中的各種農產加工品,似乎都有個類似的時程──約莫都要半年後才能小試身手、賣賣看。於是,我們動了個小小的念,如果條件許可的話,半年後,約莫是秋天的十月吧,大我文創或許可以和產銷班合辦個小小的試賣會,六龜一場、台北一場。

    朋友們,你可願意和六龜的農友們來個十月之約?

    (作者為大我文創執行長)

    (本文轉載自「大我文創工作隊」)

    山城花語美好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縣六龜鄉座落於荖濃溪縱谷,是個依山傍水的農業鄉,盛產黑鑽石蓮霧、金煌芒果、蜜棗、梅子等蔬果作物,農業人口高達百分之八十。

    六龜鄉居民以閩南、客家族群為主,亦有外省及原住民族群。全鄉均被納入茂林國家風景區,其中,寶來村的溫泉旅館一度為六龜鄉帶來不少觀光客,金融海嘯之後,觀光業受到衝擊,莫拉克風災,六龜鄉受創嚴重,更讓生意一落千丈。

    對六龜鄉的農民而言,土地和農作,一直都是他們根本的生存之道,莫拉克風災的雨勢和土石流沖毀不少農地,讓農民們的處境雪上加霜。台灣農業數十年來積弊重重,包括產銷失衡、中間盤剝、所得偏低等等,無論哪一黨執政,都無法解決這些沉痾。

    農民以他們的勞動餵養了這個社會,卻從未獲得等價的回饋。但,這種體制上的積弊卻不曾打敗農民,誠如我們在六龜鄉農民身上看到的,他們永不放棄生存、永不放棄夢想。

     

    觀賞HD高畫質:http://vimeo.com/11222313

    長年以來,農村人口外移、老化的情況嚴重,許多農家的父母寧可自己的兒女到都市討生活,這其實是一種極度矛盾的心理。誰不希望兒女接下自家的農地繼 續耕作?但問題是,繼續務農真能許給下一代幸福嗎?說真的,誰都沒把握 。這種矛盾心理,對許許多多的農民而言,或許一直是心中的至痛。

    尹立中、張碧雲夫婦認為八八之後反而是個轉機,他們搞了個生態池,打算做觀光農園,連兒子尹華凡都從都市返鄉幫忙。這一家人滿懷希望、態度積極,他們不見得不明白這夢想背後埋藏的風險,但他們就想把夢想進行到底。

    阿甘姨,六十二歲了,兒女都在外地工作,她一個人看田,能做什麼就做什麼 ,她種苦瓜、種南瓜、養水鹿……每一種嚐試,無非都體現出她困境求生的毅力。

    阿坤(王坤煌)和朋友一起經營樹玫瑰花園,他熱愛花藝,也坦然面對各種天災,他的樹玫瑰算是獨門生意,跟一般的農民比較起來,阿坤雖同樣辛苦,但小 有成就,同時,因著他自產自銷的經驗,在八八之後,當一群原本獨立營生的農民聚集起來想共同圓一場夢的時候,阿坤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樞紐……

    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夢想呢?他們真能圓夢嗎?這是一則來自高雄鄉間第一現場的紀錄報導,這些堅強的農友各有不同處境、各有不同夢想,卻也展開了一場 共同的行動,在影像後製的過程,難以用短短的三分鐘來完整呈現他們既是個體、又是集體的生命樣貌,所以,我們最後決定以上下兩篇來呈現這些農友的故事。請 期待作品五號下篇的推出,請期待這群可愛的農友在困境中求生的燦爛笑容……

    (本文轉載自「我不只是一個人」部落格)

    山城花語美好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災後六龜積極研發各項農產加工品,希望開創新契機,本文由六龜農民產銷班的王坤煌班長撰寫,記錄是六龜農友們研發農特產加工品的心情點滴

    酵素=>> 酒=>> 醋

    自從開始一系列釀造課程後 我便迷上了這發酵的變化

    果實裡面的酵素碰上了糖就開始一段發酵萃取過程

    如果放任它持續發酵

    就成了水果酒

    (圖為糖淬法,淬取梅子酵素)

    (糖淬法的綜合水果酵素)

    於是我們在酵素萃取最旺盛的第十天左右加入陳年糯米醋

    就能保留酵素的好與水果醋的美味

    而且經過糖淬之後

    整個口感真的非常棒!!

    你一定會愛上那香氣與入口酸甜欲罷不能的水果醋.

    對我而言,酵素醋遠比單純水果酵素好喝多了!!

    (老師示範淘洗梅子)

    如果大家有挑選清洗過梅子.一定會愛上那果熟的香氣!

    尤其做醋都要八分熟以上的梅子才香.

    (鮮採自家後果園無農藥的桑葚)

    清洗桑葚是依見溫柔的工作

    桑葚果實柔軟,必須用很輕的淘洗才好

    仔細把雜枝還有不好的果實挑選起來

    一做就是一個下午

    農家做這簡單的手工農產品加工

    我們是不把人工與時間成本算進去的

    只能算進去原料與一些其他包裝,瓶子盒子…的開銷

    利潤不高

    但是覺得很開心

    因為這是對身體最棒的食物阿

    算算這段時間

    我們做了桑葚  梅子 還有 鳳梨 醋

    雖然數量不是很多

    然而卻做得很高興

    一開始是希望六龜農民能走出一條新的方向

    沒想到我們自己也喜歡上了農產品的釀造加工

    所以 就跟著大家越做越多了

    這群六龜農民

    有的還在耕作 有的田地都流失了 有的為了養生 有的還要養家活口… …

    每個人都有一大段故事

    聚在一起

    算是難得的緣分

    感謝很多朋友的相挺與政府民間資源的協助

    我很期望 透過一起打拚

    六龜產業能有一些些新的轉機

     

    山城花語美好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