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
http://tgru.geog.ntu.edu.tw/GeogManager/magazine/NO_23/CH_3/SEL_2/23-7.htm
林慧宜(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生)
一、簡介
台灣西部有幾處規模較大的「火炎山地形」,最著名的是位於大安溪右岸(北側)的苗栗三義火炎山,往南則有烏溪右岸(北側)的南投雙冬火炎山(九九峰),以及南部荖濃溪右岸(西側)的高雄六龜十八羅漢山。
「火炎山地形」指的是由礫石層所形成的惡地地形,是由礫岩層組成的陡峭山坡,由於礫石間的膠結不良,遇雨易受沖刷,陡峭的山壁不易有樹木生長,因此近看裸露的山坡,可以清楚觀察到一顆顆的礫石,以及填充於其間的泥沙。而無裸露的山壁由遠處觀看,因山形加上光照反射為黃紅色,有如熊熊火焰,故有火燄山或火炎山之稱。
雖然火炎山地形農耕利用不易,但卻是地質地形絕佳的觀察場所。苗栗三義火炎山早在民國75年就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劃設為自然保留區,九九峰則在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因強震抖落了表層的林木覆蓋,出現大規模光禿山頭的獨特景觀,而在民國89年5月也劃為自然保留區。十八羅漢山則是依據森林法,在民國81年公告為國有林地自然保護區,由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主管。民國86年更被納入茂林國家風景區的經營管理範圍,而與附近的觀光資源結合。
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位處旗山地區進入六龜地區的必經要道(184號線道),山底下的六龜隧道現在雖已封閉,新開闢的外環道路以及六龜隧道服務區,自然而然地使週休二日的觀光人潮在此停留。
二、地質組成與構造
火炎山地形的形成原因,在地質條件上必須要有巨厚的礫岩層,而且石礫與石礫間的膠結不很緻密(王鑫,1999)。不過十八羅漢山所屬的六龜礫岩層,其膠結較三義火炎山堅密,因此受到侵蝕的情況不像火炎山那般劇烈。
根據鍾廣吉(1994)以及甲仙地質圖說明書(2000)的描述,十八羅漢山在地層上屬於六龜礫岩層,由各種不同粒徑成不規則的呈層狀分佈,每層段延伸不很遠。裡頭的礫石種類有砂岩、石英岩、板岩及少量之玄武岩和集塊岩,來源頗為複雜。大致上來說,粒徑大的以砂岩質礫石為主,粒徑小的以板岩或泥質岩體的礫石為主。各粒徑的礫石均呈很好的圓度,屬於圓至次圓粒。礫石層中不含海相化石,由沈積岩相分析推測應為山麓沖積扇的堆積。依據劉平妹和張慧中(1990)所做的花粉分析,六龜層的沈積年代略老於北部的頭嵙山層,應屬於早期更新世(大約一百多萬年以前),可對比為北部的卓蘭層上部,或南部的下部古亭坑層。
至於六龜層的形成,則要回溯到很久以前。受到造山運動的影響,此區的地層逐漸抬升成陸地,隨後在斷層作用之下,在屏東平原的最北方出現一塊狹長的陷落地—六龜地塹。之後地塹裡面堆積了旺盛侵蝕帶來的礫石,礫層的厚度大約是300公尺,愈向南愈厚。礫石的直徑從幾公分到30公分不等,礫石被砂和粉砂膠結,礫層內夾雜許多碳化漂木、土鐵石(雜質較多的褐鐵礦)結核和煤質團塊,顯示其為陸相沈積。之後的造山運動持續將之抬升,經過雨水與河流的侵蝕後再度露出地表。
此區較重要的地質構造有新威向斜、六龜斷層,以及土瓏灣斷層。新威向斜是經過六龜礫岩層的向斜,軸向呈北北東—南南西,切過六龜礫岩大部分地區,翼部呈現單面山地形,軸部則呈現平緩的地形面。六龜斷層則使六龜礫岩層與西鄰的長枝坑層直接接觸。土瓏灣斷層是六龜礫岩層與東鄰的樟山層的界線,為一高角度的逆斷層,荖濃溪發育其上。樟山層是此區最老的地層,六龜層則是此區最年輕的地層。
三、地形景觀
十八羅漢山為何有此稱呼?顧名思義,就是看起來如同十八個羅漢並列站立。不過當我們換個角度,看到就不一樣了。如果從六龜方向往南觀看,看到的就不是十八羅漢,而是六隻不同姿勢的烏龜啊!在人們不同角度的想像之下,名稱自然不同了。
因此在野外觀察地形景觀的時候,要先遠觀再近看。遠觀可以看出山的外形,觀察其地層走向的趨勢;近看可以觀察並觸摸山壁上的岩石,瞭解其質地與組成等特性。
根據鍾廣吉(1994)的調查,歸納出幾個特殊的地質地形現象:
(一)半面山
半面山或稱「單面山」,從新威或沿公路往北方觀察,可以看到東側陡峭、西側平緩的山頭,因為十八羅漢山區中段有新威向斜通過,令東側的岩層往西側傾斜,此處所看到的山頭是新威向斜的東翼,均往單一方向傾斜,而形成這種不對稱的山頭。
(二)造型山頭
要看到這些造型饒富趣味的山頭,就要到遠一點的地方。所謂的十八羅漢山,得到荖濃溪對岸向西方遠眺,才能看到一座座獨立的山頭,配合周圍高低起伏的地形面,就像擺著各種姿勢的人像,狀如各種架拳姿勢的羅漢,約有十八尊之多,故有十八羅漢山的稱呼。 一般認為最佳觀賞地點是在對岸的板埔。這些山頭的分佈大致成兩群散佈在新威向斜的向斜軸兩側,東側的山頭標高多在三百多公尺左右,西側有些可達五百多公尺。山頭之間的山谷或溪谷組合成樹枝狀水系。
(三)陡崖與峽谷
礫岩發育出陡直的斜坡,若坡高超過50公尺,就令身在其中的人感覺像是幾乎垂直的陡崖。有些坡高甚至超過100公尺,在其中感覺如同置身摩天大樓之下。
山區的溪谷有不少位置呈U形谷,寬的部分可容3-4人同時並肩通過,窄的部分一人通過都有問題。溪谷兩側為陡崖,谷底因有礫石或粗砂堆積,形成埋積谷,在外形上非V形而是U形。這些峽谷都沒有延伸很長的距離,溪谷就會變得略寬。峽谷的走向大致與地層走向直交或斜交,大致成東西向或東南—西北向。
(四)礫岩特性與沈積構造
在峽谷的兩岸山壁,其實就是很好的礫岩剖面。如前述六龜礫岩有砂岩質也有泥岩質的礫石,粒徑變化也很大。泥岩質礫石組成者粒徑小、且呈扁平狀;砂岩質礫石成圓球形,粒徑相對較大。
此處的礫岩具有明顯的層狀,層與層之間的分別大致以礫石粒徑的不同為主要依據,同一層內粒徑差異不大,不同層粒徑有明顯差異。每個層次不超過二公尺,每層的水平延伸也不遠,肉眼看得到的範圍內可以看到一層的尖滅。
每層礫石可以明顯地看出具有方向性,略具長條形的礫石平行排列,扁平狀的礫石也顯示平行的方向性。其他不規則狀的礫石則成覆瓦狀排列,由覆瓦狀排列可以判斷古水流方向。
(五)分級層
礫石的粒徑由大而小向上的規則性排列,表示大小不同的礫石一同到達堆積區時,呈現濁流的狀態,在停止堆積時粒徑大的先停下來,粒徑小的則在之後堆積在粒徑大的上方,呈現分級的現象。
(六)礫岩中的溪谷和地下水
礫岩為高孔隙的岩體,是沈積岩中透水性較好的岩體,因此十八羅漢山內的溪谷多為乾涸的溪谷,是地下水位低於溪谷面的條件下產生。不過有些溪谷也有流水,水量不大,是地下水位高於溪谷面或地下有不透水層局部性的阻擋流水下滲,但調查附近剖面並未發現有不透水層的存在,應為地下水位較高的可能性較大。在二三號隧道間的溪谷床向下挖掘近一公尺,可以形成小水池,表示此區地下水的儲量可能不小。
(七)谷頭地形
溪谷的末端會形成陡崖,或有新的崩坍崖面,可以稱之為谷頭。一般的溪流要到很深的山區才有如此的地形,不過十八羅漢山有自己的溪流系統,大小溪流皆表現出向源侵蝕的現象。這些谷頭是地形發育的最前線,因為持續的侵蝕作用會在此產生許多崩塌地,使谷地向礫石層延伸,發育出新的河谷。
(八)遷急點
一條溪谷的縱剖面如果出現不平滑的急速落差,落差大呈現瀑布的樣貌,落差小的則為湍流。這個急速落差的點稱為遷急點,其特徵是上方的坡度較緩、下方坡度較陡。形成此落差的原因是因為出現了暫時性的侵蝕基準面,代表可能有兩種情況發生,一為地殼隆起或海水面下降,地形回春溪流重新下切;另一則是當地出現堅硬岩層,侵蝕作用無法超過岩層的抵抗力。本區的溪谷中,有些溪段出現流水,並在抗蝕力較強的膠結良好的礫岩出現的地點,因此形成湍流。
(九)彎彎曲曲的樹枝狀水系
十八羅漢山區的水系如迷宮般,因為其為樹枝狀水系,顧名思義就是指其水系分支很多又彎彎曲曲,因此遊客很容易在山內容易迷路。會形成樹枝狀水系,是因岩性整體是均勻的,所以水系不會沿著明顯的線性發育。而溪谷彎彎曲曲的狀態,表示溪流已有側向侵蝕,在溪谷中也可看到部分坡腳受到大量降雨集中的水流侵蝕而內凹。
四、結語
六龜礫岩層在近期的地質史上佔有重要的意義,在台灣島逐漸形成的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在地形上也可以藉此觀察雨水及河流的侵蝕作用。
自從六龜隧道封閉、遊客服務區成立之後,週休二日的遊客日漸增加。不過多數遊客在此停留僅止於在服務區休息、購買黑鑽石蓮霧等當地特產,順便欣賞一下壯麗山壁,有些人也會懷於探險的心態進入隧道,便前往別的景點。
事實上,現在硬體設施上已經可以容納遊客的進入,再進一步就是要增加軟體的部分,包括解說服務,及規劃一日的生態旅遊或戶外教學,讓更多人認識這塊奇特的地景點。
五、參考文獻
王鑫,1999,臺灣的地形景觀,渡假出版社。
鍾廣吉,1994,高雄縣六龜十八羅漢山地區地質地形自然景觀資源調查,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
蔡森煌,1995,六龜鄉十八羅漢山地質、地形簡介,高雄縣本土地貌系列(一),高雄縣政府。
宋國城 等,2000,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甲仙圖幅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茂林國家風景區http://www.maulin-nsa.gov.tw/maolin/ (Oct., 2005)
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台灣的國有林自然保護區 http://ngis.zo.ntu.edu.tw/nfp/main.asp?nfp_id=nfp08 (Sep., 2005)
奇特的十八羅漢山 http://home.kimo.com.tw/liuguei/6pro/6-4.htm(Sep., 2005)
十八羅漢山 http://www.kccc.gov.tw/wind/ks/ks/sourth/01/signal/ks041.htm(Sep., 2005)